浅析古今之人于不合理制度之反抗方式与结果的发展规律

  只要这个世界存在一天,无知和错误也必定存在一天,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不过,时人对于无知和错误的反抗,以及种种反抗所引发的后果,该是一个更加有意义的话题。近日,读了一些作品,发现随着历史的推演,古今之人反抗不合理的制度之方式和结果也在不断变化,且在此作一番小小的分析。   

(一)《孔雀东南飞》:先人的沉痛哀吟

  作为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民间艺术的形式,传唱着因封建礼教制度的罪孽而诱发的一场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兰芝被刁钻的岳母刁难,最终被赶回娘家,但夫妻两人情深意笃忠贞不渝,双双违抗父母之命并最终殉情,令人唏嘘不已。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表现的是封建社会初期,一个充满压迫、极端缺乏最基本的自由的时代里的两个因不满且不屈于封建社会无理制度所压迫、并以一己之力对此奋起反抗却最终自食其果、无可奈何一死了之的可怜的年轻人的悲剧故事,但是在悲剧的背后,弘扬两人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立意却是非常显而易见的,这一点从全诗末尾的议论“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这句话最能看出。今天的我们,能够考据《孔雀东南飞》中所写事件的真实性,人们暂且认为这个悲剧故事是确实存在的,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封建社会初期阶段,人们的反抗精神同样存在,或者说,在一种不合理的制度形成的同时,反抗它的种子也已经种下,只不过此时其表现形式是十分委婉的;那些敢于站出来反抗的人,结局不外乎下狱、大辟,于是剩下的人,明智地,用委婉的方式,在纪念逝去的先驱者的同时也含蓄地(小声地)发个牢骚,抒发一下对这一制度的不满。

有一堵木墙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之中的一二,甘愿用自己的额头去撞,明知道自己一百辈子都不能把这墙撞出一个窟窿,却仍坚持自己的远大目标,最终头破血流而死——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反抗。

(二)《呐喊》:锁链的第一次挣脱

  百年以前,鲁迅发表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矛头直指封建制度,怒斥其“吃人”。此后,又有十数篇白话小说发表,鲁迅把他的这些作品集结成册,名之“呐喊”。在自序中,鲁迅先生写道,“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十四篇短篇小说,各有所指,通过小说的形式,鲁迅虽然同样不是“提刀直取敌人首级”,但他的作品在不少进步青年中引起了轰动,这一声“呐喊”,唤醒了很多沉睡着的人。

  鲁迅同样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很长一段时间,为了保存实力,不做无谓的牺牲,他都和敌人周旋着,常常变换“阵地”。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我于是就逃走”这句话让许多读者读了不禁发笑,但是文字背后隐藏着的却是他的无奈与明哲保身的智慧。

有一堵木墙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之中的一二,为了推倒这木墙,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呐喊,唤醒了沉睡的人民,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推动这座墙的队伍之中来,虽然没有将其彻底推倒,但终于推动了它,人们得以举步维艰地前行——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反抗。

(三)《野火集》:激情洋溢的灼烧

  三十多年前的1984年,一篇澎湃激昂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在报刊上发表,接下来的约一年时间里,又有几十篇针砭时弊的文章发表,正如六十六年前的鲁迅一样。所不同的是,鲁迅用的是笔名,龙应台用的是自己的真实姓名;鲁迅是通过小说的形式将自己的批判蕴藏其中,而龙应台则是用钢铁一般的文字直接抒发自己的想法。从意识形态到政治体系,从民生到教育,只要是社会中出现了问题的部分,无不在龙应台的批判对象中。而这样的批判,在民众之中激起了非常剧烈的反向,他们不再是被唤醒的,而是早已准备好了武器,只待号角一响起就冲锋陷阵。

  在这二十多篇文章中,龙应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现实中不合理的制度进行批判,所选取的角度贴近人民生活,所选择的事例非常有针对性,其语言亦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反抗,同样是要付出代价的。龙应台提到,在读者来信中,不乏写信来骂她的;甚至她还被当局“教育部长”叫去“喝茶”。《野火集》出版之后很快遭到封杀,但是二十几天内卖出的十万册书是不可能追讨回来的了,其造成的影响也已经永远地产生了。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影响,台当局竟然真的从文字中吸取了一些教训,多年以后,那个曾经被龙应台痛骂过的马英九,甚至邀请龙应台出席“文化部长”。多少年过去了,当年曾被批判过的一些现象,在当地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这难道又不是反抗的成功吗?

有一堵木墙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我们之中的一二,为了开辟前进的道路,毅然点燃火把,焚毁那挡住了前路和光明的墙——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反抗。

(四)何去何从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野火烧得了桎梏,烧不断钢镣;烧得了此岸的杂草,烧不了他山的病株。

  这是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蓬勃得让人无暇歇息;这是一个高速运转的新社会,高速得让人无暇呼吸。

  只要这个世界存在一天,无知和错误也必定存在一天,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

  今天也一样。

  明天也一样。

  新时代的民歌,新时代的呐喊,新时代的野火,何日方能问世,又会用什么样的代价,取得什么样的影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什么样的贡献?

  若是循着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新时代中若仍存在的不合理的制度,理应是一经揭露,就由全体人民共同声讨而废除之的。可实际上呢?现在有多少人面对种种无理,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非要等刀架在了脖子上,才惊觉为时已晚,而只能对此言听计从?

  我们现在的教育,总是告诉孩子“是什么”,很多时候并不说“为什么”;甚至有些时候被追问起“为什么”,就用“没有为什么”“规定的”这样的话语来搪塞。权威就是权威,制度就是制度,不容反抗,不容质疑,这是孩子们从小接受到的信息,也是今天的国人缺乏反抗精神的重要根源。

  追根究底,今天的教育体系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要削去孩子们的反抗精神和质疑精神呢?

尽快让那些还保有着可贵的反抗精神的知识分子开口吧。一定要让他们很大声地说。

  2018.5.20

  略有删改 202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