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林雨夜:如何调和传统文化与进步思想
1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想在理论层面用黑格尔的“扬弃”是足以概括的。不过在实践层面如何去做,还是有很大的可以讨论的空间。
“扬弃”的概念大家应当都比较熟悉。不熟悉的读者也可以参考以下的定义:
“扬弃”是一个哲学术语,源自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理论。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扬弃”(Aufhebung)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含义:
• 否定:事物发展过程中,旧的、过时的、不适合当前条件的因素被否定。
• 保留:在否定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抛弃旧事物,而是保留其中合理的、有价值的部分。
• 提升:在否定和保留的基础上,将旧事物中有价值的部分提升到新的高度,形成新的事物。
“扬弃”体现了辩证法的动态过程,即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它不是简单的抛弃旧事物,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从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这个概念也被用来描述社会发展和思想发展的辩证过程。
2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文明的进步始终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我们基于已有的观念去生活和探索,在此过程中产生新的认识,通过比照旧观念和新认识,否定过时的部分,保留合理的部分,结合新认识对旧观念中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提升,从而完成对旧观念的扬弃,这个过程反复地进行,如同车轮一般载着文明前进。“传统文化”和“进步思想”这一对矛盾其实就是上述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3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及其诠释历有扬弃的传统。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诠释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经典诠释学受到许多关注,学界也逐步建立起一种共识,即经典的起源不只是文献自身的历史,也包含了观念的演化史和精神的扩展史,是一个不断的诠释和一系列思想填充活动的结果。自汉代始,儒家地位提升,成为官学,迎来了第一波被诠释的高峰。自汉代“今古文之争”结束以来,儒学渐渐式微,直到宋明理学兴起,各派文人对儒家经典产生了新的阐释维度,儒学迎来了第二波被诠释的高峰。及至明代心学,阳明所留著述,除去后学对其言行的记录及其与友人的通信,唯有一篇口述的《大学问》和《五经臆说》残卷留存,仍旧是对经典的诠释文本。清代《十三经注疏》的编成,则形成了儒家经典注疏的又一座高峰。近代以降,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不少有志之士采用“移花接木”之做法,力图将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注入传统经学文本,康有为、章太炎是这一运动的两位代表人物。儒家文化的内涵在历代的诠释中被赋予一脉相承又各不完全相同的含义,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始终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4
进步思想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到新的高度。西方在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中重新看见了“人”的存在,自由、平等等一系列概念和思想逐渐涌现并最终成为哲学家和政治家所提倡的价值。然而许多进步思想往往早已以混沌和未被诠释的形态存在于传统经典丰富的文本之中,随着社会意识和语言的进步,这些部分得以被更完善地诠释,并得到与时代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应用。在原始社会的我国,氏族公共权力属于全氏族成员,全体成员一同议事,享有直接的民主权利,一旦需要大的决策时会举行氏族全会;今天,协商民主制度将这一传统提升到新的高度。与此相应,西方的民主早在古希腊时期已有实践,但当时的民众心智水平的有限性无法适应这样的上层建筑,“民主”于当时被认为是一种落后的制度;而在启蒙运动中,其价值被重新发现并上升到新的高度。今天,这些价值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收纳,但每一种价值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在源远流长的传统中穿针引线而下,当我们溯流而上,健康且合理的诉诸传统本质上是对于原始意象的认同和对集体无意识的回归。
5
今天对于传统文化的诠释分散地来自官方、学界、商界和个体,而后两者诠释传统文化的噪音是相当大的。
商界对于传统文化的利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感知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元素,推出“国潮”消费品,其中固然有消费主义的推动,但某种程度上也与时代的步伐相一致,走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路上;另一种是开设各类传统文化、“国学”培训班,这一类就更加鱼龙混杂。最直接且典型的当属借占卜敛财,这种培训教师大多捏造头衔,利用虚假身份把自己包装成国学大师;培训内容几乎都是测八字、算吉凶等占卜之术;培训模式大多通过免费试听吸引新学员,然后诱导学员缴纳高额学费,利用消费者对权威人士的盲从、对成功案例的盲信、对个人需求或走出困境的极度渴求,以达到敛财的目的。
如果说经济上的危害还算是可控的,那么后一种被个人私欲所裹挟的畸形认识危害性就更大。我们知道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局限性,一些形成于封建时期的思想和权力结构已经不为今天的生产关系所容纳。然而一些被这样的权力结构所赋权的既得利益者有意或无意地对此加以利用以维护自己被过度赋予的权力,许多在一定社会基础上形成集体共识,有的甚至被商界嗅到商机,形成产业链,例如“女德班”和一些“矫正机构”。同样是传统文化,为什么一些人就执着于其中糟粕的部分并为其辩护?因为这是他们所想要的“诠释”。选择了站在“进步思想”的对立面,也是这些人主观能动的选择。
6
诉诸传统、抗拒思想上的变革,有时也是出于一种确认自己生命之意义、合理化自身选择的需要,这样的现象在老一辈身上非常常见。对于很多人来说,人生的每一个抉择都需要在之后的生命中不断被合理化,在此过程中吸收和产生的价值观也逐渐成为认知框架的一部分。人们通过巩固自己的价值观、确认自己“做了对的事”“完成了人生的任务”来确认生命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并构建起心理防御机制来抵御新观念的冲击。当这种“传统”形成一种“传统”,“传统”就诞生了。一个生活并不如意的男人可能因为自己完成了娶妻生子传宗接代的任务而死而无憾;一个认同“长者”身份的人可能孜孜不倦于说教他人。我理解和同情人性深处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意义的追寻;但我殷切希望每个独立个体的选择都可以被尊重,希望诉诸传统的人可以认识到自己只是产生了一种基于传统、用以自我合理化的诠释,而非普天之下的绝对真理。
7
2021年9月我刚刚上任的时候,社团经过了之前一届一年的打理,元气有所恢复,但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离曾经的全盛时期差距还是很大。我很庆幸那一年有几位非常好的学长学姐带路,也有许多非常好的学弟学妹陪伴着我们一同前行。我在上面提到的一些观点,2021年张振宇学长在《我的新时代国学观——开宗明义篇》一文中也有所涉及。社团人员构成其实很复杂,也很丰富,文韵部的同学都很有诗人气息,文渊部的同学都很有学者风范,而戏曲部的同学都是表演大家。作为交大的同学大家都展现出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我感到来到我们社团的人相对来说是更有主体性和独特性的人。老一辈学长学姐留下来的18字社团宗旨叫做“传承经典文化,分享人生阅历,包容多元思想”,我觉得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传统文化的背后要“看到”人,尊重每一个人的存在和独特性,鼓励大家多写多表达。在困难时期,我们创办的“一日一词,一诗一话”线上打卡陪伴活动,关心社员的心理动态,与大家一同渡过难关。在诗词写作方面,我们也是一直鼓励大家自由创作,不要陷于一些定法的桎梏,对于在技法上对自己有要求的同学我们也会提供一些指导的方向,但整体上还是提倡自由探索,形成个人自己的审美倾向和体系,这一点和许多网诗圈动辄先让人读百十本书、套用成法定法是很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大家也会更积极更快乐。2023年底我们启动了一个“诗迹”企划,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形成了一份社员诗词年度报告,还为诗人们制作了词云图,也算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一些复旦的诗友也很喜欢我们这边的氛围。
8
总的来说,文化的发展,并非是单一的传承,而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需求、不断吸收进步思想,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进程。从黑格尔辩证法中的“扬弃”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诠释与应用,我们见证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的新活力与新价值。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要求我们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和实践。通过批判性地继承和创造性地转化,我们能够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丰富自身的内涵。
AI时代的到来对于如何定位“人”在文化、技术和思想之间的位置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融合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