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操演理论提要
性别操演理论(Gender Performativity)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酷儿理论家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提出的一个在性别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
1. 性别操演理论的基本概念
性别操演理论认为,主体的性别身份不是既定的和固定不变的,而是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即是表演性的。性别乃至一切身份都是表演性的,这是巴特勒理论中最核心的观念。所谓性别表演就是“我”在扮演或模仿某种性别,通过这种不重复的扮演或模仿,“我”把自己构建为一个具有这一性别的主体。
2. 性别操演理论的理论基础
巴特勒的理论借鉴了福柯“话语即权力”、拉康“伪装心理机制”、奥斯汀“言语行为”以及德里达“话语反复/引用”等诸多后现代哲学家的重要理论观点。
3. 性别操演理论的核心观点
- 性别的流动性和过程性:性别操演理论将性别建构为流动性的和过程性的身份,性别是一系列“表演”行为在话语规则内的重复性规训。
- 性别身份的建构:性别身份是通过反复操演处于飘忽不定的非静止状态,是在建构和结构循环中被赋予文化内核。
- 性别操演的三个维度:话语权的操控是性别操演理论的语言维度;性别身份在时间区间内重复性别规范体系过程中确立的是仪式维度;任何一种社会性别都是不稳定的、表演性质的和去自然化的是戏剧维度。
4. 性别操演理论的应用与影响
性别操演理论不仅在性别研究领域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也在女性主义文学领域、哲学主体、酷儿研究、族裔研究、文化创伤等领域具有理论使用的相通性。它为性别身份建构的思考提供了建设性的看法,也为文学、影视等文艺批评提供了症候把脉和话语阐释的理论基础。
5. 性别操演理论的伦理启示
通过对性别操演理论的重新梳理和深入解读,可以看到,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中蕴含了丰富的伦理学内涵。该理论从“性别平等”、“性别差异”、“性别关怀”分别与“性别公正”的关系来阐释其中蕴含的性别公正观,将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与伦理学基本观点融合,发现其中的伦理学启示和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性别操演理论为我们理解性别身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并为性别研究和性别平等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