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源自恩格斯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什么是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本体论基础方法论前提

  2.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3. 本原论:泰勒斯水本原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说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

  4.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自然哲学

  5. 柏拉图的理念论

  6.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机械性 不彻底性 形而上学性

  7.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19世纪的科学技术成果,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观点。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标志。

  8.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1)星云假说和地质“渐变论”。 星云假说是由康德拉普拉斯共同创立的。(2)人工合成尿素和元素周期律。(3)电磁场理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4)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9.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20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10. 系统自然观的基础:(1)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它们分别是由俄国科学家波格丹诺夫贝塔兰菲、罗马尼亚学者奥多布莱扎和美国学者维纳、美国数学家申农创立的。(2)耗散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论。

  11. 人工自然观的主要观点: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界,它具有目的性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中介性等特征;它来源于天然自然界,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它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又遵循其特殊规律,并在总体上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环演化着;正确认识技术的经济和生态价值,采用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方法,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生物和生态技术,创建资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和生态型的人工自然界。

  12. 生态自然观的落脚点: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

  13.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它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合称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2. 对技术的理解:技术在本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3.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渗透性要素)。

  4.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1) 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一方面,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使人类的关注回到人类自身;另一方面,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推动了产业革命。(2) 科学技术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方式的变革;其次,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5. 科学具有双刃剑作用,它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成为一种控制人的力量。

  6. 科学是什么?实证主义(孔德)、逻辑实证主义(维特根斯坦)、证伪主义(玻珀)、精致证伪主义(拉卡托斯)、历史主义(库恩)。

  7. 技术的本质特征:卡普(E. Kapp)提出了技术的器官投影说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埃吕尔技术自主论的主要代表。

  8. 技术的中立性价值性。中立性认为技术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工具和手段,在政治、文化、伦理上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其本身是价值中立的。价值性则认为,任何技术本身都蕴含着一定的善恶、对错甚至好坏的价值取向。

  9. 现代科学的知识结构由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构成。

  10. 习近平高度概括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工程科技更直接地把科学发现同产业发展联系在一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11. 科学发展模式与动力(参考#20):
    • 维也纳学派的逻辑实证主义模式(感觉经验一归纳一假说一(观察、 实验)一 科学理论)。
    • 波珀的证伪主义模式(P1(问题)→TT(试探性理论)→EE(批判检验,排除错误)→P2(新问题))。否定后件式
    • 库恩的历史主义模式(范式)。
    •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科学发展模式(硬核保护带两个部分和正、反启发法两条规则)。
    • 劳丹的新历史主义。
    • 日本武谷三男的“三阶段”论。
  12. 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自主论社会建构论。技术自主论认为,技术是独立、自我决定、自我创生、自我推进、自在或自我扩展的力量,它按自身的内在逻辑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不受人类控制。社会建构论主张所有的知识和论断都要被看作是社会建构起来的,而不是反映自然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具有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

  2. 归纳演绎

  3. 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创新思维就是思维要素的辩证组合重新配置。除了辩证思维形式之外,还体现为收敛性发散性逻辑性非逻辑性抽象性形象性的对立统一。

  4. 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5.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借助现代科学研究,吸取现代科学哲学发展中积极的成分,提出了观察、特别是实验和理论有双向相互作用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1.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的变革,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造就了经济的转型;变革了生产关系,增进了人类自由全面的发展,推进人类社会进入发展的新阶段;产生了劳动异化现象,造成了工具理性的张扬以及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化倾向。应该以辩证的态度看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2. 托夫勒提出第三次浪潮

  3. 丹尼尔·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

  4. 法兰克福学派:
    •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 哈贝马斯:人类的两种旨趣(技术旨趣交往旨趣)。
  5.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宣布成立,表明科学活动在英国社会中得到认可。

  6.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包括经济支持体制法律保障体制交流传播体制教育培养体制行政领导体制等。

  7. 科学技术的组织机制: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基础应用研究”。V.布什《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

  8. 科学研究的象限模型:研究由……引起?追求基本认识$(是, 否)^T \times$ 应用考虑$(否, 是) \rightarrow $ \(\begin{pmatrix} 纯基础研究&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 / &纯应用研究 \end{pmatrix}\)

  9. 科学技术的社会规范:默顿概括为普遍主义公有主义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所谓“普遍主义原则”,是指科学认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是普遍的,取决于科学认识自身,与种族、国籍、宗教信仰、阶级属性或个人品质等无关;所谓“知识公有原则”,是指所有的科学发现都是“公共知识”,所有权归属于全体社会成员,发现者要做的就是及时向社会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不应该秘而不宣;所谓“无私利原则”,是指从事科学活动、生产科学知识的人,不应该以科学谋取私利,而应该为了科学而科学;所谓“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原则”,是指任何科技成果都必须经受合理的怀疑和批判的检验,而这些应该在对事实和知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经验的和逻辑的标准进行。

  10. 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和责任:马克思认为未来技术的社会发展目标应该是“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从人类、社会、自然三者和谐发展的角度,为技术共同体的伦理规范指明了最高目标。

  11. 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的冲突与协调。英国学者C. P. 斯诺指出。

  12. 科学主义但不反科学。“科学主义”(scientism,亦译“唯科学主义”),试图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裁决人类的认识和生活,把一切与科学不相符合的人类认识与价值信仰看作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或是错误的,把科学技术看成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

论述题

1、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将会给社会带来哪些变化?

技术在本质上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变革是革命力量,也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革命化的因素,它一方面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一方面又必将引起生产关系本身的变革。

以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代表人类进行内容生产等工作的生产方式将迎来极大的变革,传统的内容生产方式将会逐步被人工智能内容生产方式所取代。人工智能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促进一批新职业的诞生,并很可能通过迭代优化,提升生产力到极高的水平以进一步暴露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引发社会的革命性变化。

然而也有一些令人担忧的变化: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大语言模型的依赖可能削弱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技术不加检查地加以接受让人走向单向度的人;从技术的价值性来讲,要防止人工智能技术向反人类的方向发展或被投入到反人类的应用当中。

2、如何实现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目标?

人才是一个国家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目标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是对人才的准确定位。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习近平就如何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建立“广阔天地”进行了全面阐述。

第一,在科技创新人才的使用和管理上,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要把人才视为重要的科技发展资源,人才为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是探索自然奥秘、推动社会变革与文明进步的发动机,要将人才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二, 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树立为科技人才创造优越环境的意识。

第三,充分识别和运用人才是关键。要善于发现人才,充分识别出各类人才,良好地运用人才,使各类优秀人才能够在各个领域展其所长,充分施展才华,实现抱负。

第四,建立健全人才激励和管理机制是重点。

第五,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育人环境。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培养是基础。

3、生态文明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通过不断完善社会制度、改善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新的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括:“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扯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严密法治观”“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民行动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共赢全球观”。它是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最高准则。

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绿色科学技术作为推动其前进的动力。绿色科技创新是一种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创新模式,是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依靠绿色科技创新促进绿色发展,要“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